-
全媒體平台科幻網改版上線
此次科幻網改版上線,在繼承了原《科幻畫報》官網內容的基礎上,力求以用户為中心,強化資源整合。
-
兒童科幻電影《太空小子》海選啓幕
該影片將由中澳兩國合作拍攝,為澳大利亞和中國之間搭建文化藝術溝通的橋樑,促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具有深遠的意義。
ZUO JIA YIN XIANG
01吳巖:回憶科學文藝委員會的幾位主任委員
從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文藝委員會幾代主任委員身上,我更多看到的是對科學文藝事業的那種責任感和熱愛。
02儒勒·凡爾納的科幻世界
今年是法國科幻、探險小説家儒勒·凡爾納誕辰193週年。
03亞瑟·克拉克:他是二十世紀的儒勒·凡爾納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與美國的羅伯特·海因萊因和艾薩克·阿西莫夫一起被稱為“科幻三巨頭”。
大衞·格羅斯:《三體》是我讀過最好的科幻小説
對格羅斯而言,《三體》的出彩之處在於將宇宙學與社會學相結合,也就是“黑暗森林”法則。
來源:“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澎湃號 | 羽華 2021/03/18
你知道魯迅先生也是一位資深科幻迷麼
本文從科幻的角度,來一窺先生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感受先生偉大的啓蒙思想。
來源:中國小康網 | 子華 2021/03/10
網絡文學中有哪些真正的科幻小説?
科幻小説應當存在一個核心內容,即“基於現有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合理想象”。
來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眾號 | 安迪斯晨風 2021/03/08
《月球峯會》,一本不像科幻的科幻小説
超乎尋常的真實感,是這本小説最大的特色,也可以説這是一本不像科幻的科幻小説。
來源:錢江晚報 | 傅綏燕 2021/03/04
“中國想象”在西方科幻世界的傳播
縱觀百年科幻發展史,科幻文學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從晚清時期對西方科幻文學的大規模譯介與模仿,逐漸發展至當下中國原創科幻文學在西方廣泛流傳、影響倍增。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 吳攸 2021/02/20
李國華:科學與情感——漢語科幻詩談屑
科學作為一種獨特的知識構型和思維範型,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改造漢語和漢語詩學,也許是一個很大、很有價值的論題。
來源:“四十二史”微信公眾號 | 李國華 2021/02/19
科幻裏為什麼會出現宗教/超自然元素?
科幻的價值就在於提出各種不同的可能,給出更多具有藝術價值和讓人思考的情景,而不是去爭執絕對意義上的誰對誰錯。
來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眾號 | 2021/02/08
《摘星》:科幻的美來自科技本身
除了痴戀與瘋狂,寫科幻不能有更多私心雜念。有了私心雜念,就很難寫好。《摘星》讓人重新體會到什麼叫忘我地感受科幻的快樂,這就是創作科幻的初心。
來源:文藝報 | 韓松2021/01/18
如何讓青少年學生“想象力跟得上科技”
實踐證明,語文學科以閲讀與寫作為抓手,科普與科幻教育“兩條腿走路”,是解決青少年科幻創作中暴露出的“想象力跟不上科技”問題的有效路徑。
來源:科技日報 | 周羣2020/12/29
假如沒有劉慈欣,中國科幻電影會怎樣?
短時間內,兩大劉慈欣小説IP的重量級信息讓粉絲們激動不已,但也有人拋出了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又是劉慈欣,難道只有劉慈欣的小説能改編麼?
來源:北京青年報 | 八碗2020/12/14
創造,在人工智能的挑戰下
曾經我們習慣於這樣一種説法:如果擔心將來有一天自己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那麼就選擇更有創造性或者獨創性的工作吧!現在看來,人工智能已經不甘於被關在“創造性”的門外了。
來源:人民日報 | 胡妍妍2020/11/16
鍾天意:科幻小説能突破“新傷痕時代”嗎?
即使能夠有效地書寫中國問題,但對於“中國科幻”的成立來説,這還是遠遠不夠的——至少“愛”並不是一個有效的中國式答案。在更多時候,相對於其療愈效果,它帶來的是委曲求全式的妥協。
來源:山西文學 | 鍾天意2020/10/30
《阿基拉》:救贖與毀滅的雙重主題變奏
在文明進程中,大友克洋幻化出難以捉摸且極具破壞性的神祕力量“阿基拉”來發出警醒——人類通過科技等種種手段獲得的力量,不僅可以毀滅彼此,也有可能孕育着重生的希望。
來源:光明網 | 王蜀玉2020/10/22
《信條》:時間的玩味,依然是諾蘭不變的執着
且放下“看懂”和“沒看懂”的糾結,回溯諾蘭的創作軌跡不難發現,時間的玩味一直是諾蘭嗜血如命的執迷。
來源:貴陽日報 | 曾念羣2020/10/09
觀眾有了,作品在哪?
科幻片的製作者們,觀眾已經準備好了,你們,準備好了嗎?
來源:新民晚報 | 任湘怡2020/09/07
今年科幻讀者票選的獲獎小説,都在關注現實問題
與去年的引力獎作品相比,今年的作品,明顯從“重視奇觀和設定”,向着“重視社會現實問題和關懷”的方向發展。
來源:“不存在科幻”微信公眾號 | 宇鐳2020/08/06
《地球紀元》:用科幻構建詩意時空
讀《地球紀元》就像是提前翻閲了一部人類未來可能會譜寫的歷史。它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充滿詩意美的時空,在這個時空裏,我們這一代早已不復存在,但人類依舊向前邁進着。
來源:文藝報 | 胡維佳2020/07/22
當“機器人三定律”迫近現實
上世紀40年代開啓的人機關係之思,在翌平的作品中以新穎的機器人角色設定與更加趨近可能的科幻假想再度展開。
來源:文藝報 | 崔昕平2020/07/10
經典重映,能否再現當年的傳奇?
觀眾永遠是挑剔的,以今日眼光看《阿凡達》《指環王》,還會有當年的驚奇感嗎?
來源:央視網 | 2021/03/15晚清小説身心改造幻想及其知識來源
時新的科學概念、前沿的理論學説為小説家提供了新的靈感……
來源:文藝理論與批評 | 賈立元2021/03/08《猞猁學派》:雙翅目宇宙漫遊指南
她想搭的,是一座座連接不同認知維度之間的橋。不同的認知可能存在於不同的身體裏,也可能存在於不同時間的同一個身體裏。
來源:“星雲科幻評論”微信公眾號 | 慕明2021/02/18“軟”科幻更需要“硬”主題
一個好的故事,應當用最合適的形式去呈現最獨特的思考,實現文藝作品“靈”與“肉”的完美契合,而非彼此悖離,這才是文藝創作的恆久法則。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曼卿2021/02/07